弥泸高速通车、弥勒东风机场实现开航,立体交通成网成形;甸溪河畔鸟语花香,金顶山绿荫叠翠,城园相融映入居民生活;特色小镇风光锦绣,阿细跳月舞蹈热烈奔放,文化韵味悠长…… 新时代,呈现新风貌,展示新作为。弥勒市步履不停,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宜居画卷徐徐展开,先后赢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云南省“美丽县城”殊荣,建设“滇中绿色发展强市”的步伐越走越坚实。今日弥勒,满眼生机,绿水青山触手可及,各族群众携手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生态立市 一城山水福满园 进入盛夏,美丽的甸溪河湿地公园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从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没人愿意来。”回想起甸溪河原来的模样,住在岸边的居民井潇莹皱了皱眉头。作为弥勒市的“母亲河”,甸溪河穿城而过,过去曾给当地带来困扰。 如何挖掘自然山水风情,实现生态立市?弥勒的答案是,治理一条河,盘活一座城。 2016年,以防洪排涝为基础,弥勒市实施甸溪河城区段24.8公里综合治理,利用生态驳岸等方式为城市植下一片森林绿海,现已完成一期治理工程。如今,美丽清澈的甸溪河,北与锦屏山、可邑小镇有机衔接,南与红河水乡小镇相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渐次铺开,吸引了重庆新鸥鹏教育城、红河未来城等项目落地,带动周边土地开发、宜居产业带建设,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能记得住乡愁。 在髯翁路与弥勒大道东北侧一角,一些市民坐在树下乘凉,乌龟漫游于池塘,蜻蜓静静停留在花朵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规划建绿、拆违补绿、拆墙透绿等方式,一块块边角地与景观、文化、健身休闲设施相融合,串起市民的绿意生活,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9个大型城市公园,再到零星散落的80余处“口袋公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是弥勒市护好山水格局的追求。 2012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01公顷。10年来,弥勒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不断做优生态修复治理。截至目前,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3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增加至1384.6公顷。 让城市更绿色、更健康、更可持续,如今的弥勒将生态作为最大特色、把绿色作为最靓底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点和美丽新弥勒形象的发力点。 点绿成金 融合发展提质量 清晨,阳光洒进东风农场万亩葡萄园,农户刘红兵和妻子忙碌起来。正值葡萄成熟季节,采摘、打包、称重、装车是夫妻俩每天的工作日常。 作为国内优质葡萄产区之一的东风农场,坚持走绿色、无公害发展的路子,实现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2021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突破9万亩,产值达10亿元以上,“弥勒葡萄”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巧抓特色、用活资源,是弥勒市因地制宜坚持绿色发展、引领现代产业提质增效的又一重要路径。 到东风韵特色小镇“打卡”,再来到庄园采摘葡萄、制作葡萄汁,已成为当下众多游客前来弥勒旅游的一个重要选项。 借助特色小镇旅游效益,以葡萄文化为特色,集农家乐、旅游观光、入园采摘为一体的新型庄园经济体迅速成长。2021年,仅东风韵特色小镇、葡萄产业特色农业庄园的游客总量就超过73.55万人次,旅游收入逾8000万元,一二三产融合成效初显。 视线转向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依次排列。 “得益于生态建设,弥勒本地产出的玫瑰花质量好,普通矿泉水加入玫瑰花纯露后,一瓶价格涨了四五元钱。”相较于两年前刚进入园区,红河大自然水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国梁有了更多底气。如今该企业的鲜花味系列矿泉水在弥勒及周边地区市场站稳了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