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例病例外传,牢牢守住了祖国西南大门;全省因病致贫返贫的28.28万户112.49万人全部脱贫;县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数量实现从0到130的历史性突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成绩对应的是,云南卫生健康事业攻坚克难不断发展的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主动融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有力守护全省各族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守牢国门 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全省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云南成为全国较早实现确诊病例“清零”的10个省份之一。 作为国家西南安全稳定屏障,云南疫情防控关乎全国大局。 3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扛牢重大政治责任,保持决战决胜状态,把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工作,融为一体、统筹推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面对严峻复杂的边境疫情防控形势,省委、省政府紧急启动“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守边境”机制,建立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和防疫缓冲区。8000余名医务人员驰援边境,3000多名医护人员积极支援周边国家和地区共抗疫情,将疫情防在境外、控在边境,没有一例病例外传,牢牢守住了祖国西南大门。 瑞丽市开创了所有新冠患者在边境县级医院救治的先例。全国唯一新冠重症三胞胎孕妇在瑞丽顺利生产。 全国一盘棋,2494名云南医疗队员闻令而动、英勇逆行,先后紧急驰援湖北、上海、海南、贵州。 疫情防控进入“乙类乙管”后,全省医务人员克服自身感染的严重困难,坚守岗位,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 昆明成为没有大规模疫情、没有全员核酸检测、从未封城的极少数省会城市,大理、丽江等地迎来游客“井喷式”增长的同时未发生疫情,广大农村地区平稳度峰,全省经济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重拾生活激情,重燃昔日烟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全国人民的向往。实现了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 精准施策 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作为主要的致贫原因,占到总贫困人口的近1/4。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扶贫的关键环节之一。 28周,体重仅1000克,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医院儿科不久前成功救治的胎龄较小的早产儿。该患儿从辅助呼吸到箱内吸氧,喂养从胃管到经口,体重长到2100克,奶量足,住院60天后带氧出院。 脱贫攻坚之前,该院没有新生儿科,儿科的短板造成该州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在省卫健委部署下,昆明市儿童医院加大对迪庆州医院的对口帮扶力度,派出专家队伍采取“组团式”帮扶措施,帮助提升州、县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迪庆州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迪庆州儿科“从无到有”,迪庆州人均期望寿命逐年提升。 “我们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该院新生儿内科疾病外转率由58%降至几乎接近0。”昆明市儿童医院院长张铁松说。 健康扶贫要做到“靶向治疗”。在健康扶贫中,我省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出台《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累计救治36种大病患者约20万人、白内障患者2.1万人。其中,针对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昭通市贫困程度较深地区,建立共同推进机制,联合制定专帮方案,因地制宜提供“保姆式”结对帮扶。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比例从2016年的61.15%提高到2020年的89.40%,人均自付费用从2442元降低到693元。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实现应保尽保,如期实现全省因病致贫返贫的28.28万户112.49万人全部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