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美美与共。美在蓝天白云,美在绿水青山,美在丰富多样,美在色彩斑斓。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以赴筑牢生态屏障,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期间,美丽云南向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之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谋人与自然和谐生存之道,共同呵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以仅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囊括了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36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最有成效的地区。 云南地处北半球低纬度高原地带,境内高山耸立,地势险峻,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红河、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纵贯全省,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多样的气候特征,在南北间距不过900公里的土地上,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呈现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类型。 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显示,云南现记录有大型真菌、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共11个生物类群25426个物种。其中,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51种、野生动物242种,分别占全国的41%和57.1%。 从特有性看,云南是很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物种分布狭窄,生物多样性特有现象十分突出,拥有特有植物2721种、特有动物351种,保存了如桫椤、滇金丝猴、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类群。 云南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蕴藏了大量珍贵的遗传基因多样性。全省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植物数千种,是世界茶、荞麦、栽培稻、甘蔗等作物的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云南26个世居民族形成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保护与发展中走出一条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千百年来,哈尼人与自然共生,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COP15开幕式上,云南青年代表施晓悦向全世界讲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保护故事。 保护探索久久为功 “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国家生物、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云南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维护跨境国际河流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说。 多年来,我省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守护好大自然给予的这份馈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项探索和实践走在全国前列。制定出台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先河;编撰完成120万字的《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编》,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百科全书史上第一部单独成编立卷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在全国各省(区、市)率先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云南省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年)》和《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云南还较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建立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试点探索。 |